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1、《朝三暮四》道理:一个人要有理想,认准目标,一直向前,千万不能朝三暮四,那将一事无成;2、《杞人忧天》道理: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3、《铁杵磨针》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4、那么,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01、囊萤映雪:形容尽管家境贫穷,依然勤学苦读。
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两人都成为饱学之士。
02、东阁待贤:指接纳贤良、爱惜人才。
成语出自班固《汉书·公孙弘传》。汉武帝时期,平民出身的公孙弘被任命为丞相,他非常爱惜人才,特地在自家庭院的东边开一个门,广招贤人,请他们为国献计献策。
03、解衣推食:脱下衣服给别人穿,让出食物给别人吃。指对人器重而关怀备至。
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04、辩日炎凉:古人记载两个孩童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多以其形容儿童的聪明智慧。
《列子·汤问》记载:孔子游学,看到两个儿童争辩不已,就上前询问。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到正午的时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恰恰相反。
第一个孩子解释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的顶盖那么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外一个孩子反驳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成语故事与教育意义的例子如下:
1、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述了孔融在年幼时,将家中最大的梨子让给了哥哥姐姐,自己则选择了最小的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懂得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学会谦让和分享。
2、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讲述了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为了复仇,每天卧在薪上、尝胆,以此来激励自己不忘国仇家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不畏艰难困苦,奋发向前。
3、铁杵成针:这个故事讲述了李白在小时候不努力学习,后来遇到一位老婆婆磨铁杵成了针,从而领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4、井底之蛙:这个故事讲述了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比喻视野狭窄、知识有限。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多去见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学习和进步。
5、破釜沉舟:这个故事讲述了项羽为了激发士兵的斗志,下令破釜沉舟,表示不胜利毋宁死。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难而退。
成语故事的作用:
1、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成语故事通常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讲述,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有些成语里面暗藏着一些教育意义深刻的小故事。通过一些成语故事我们能够学会一些人生道理,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起到借鉴的作用,下面我整理了一些有寓意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有寓意的成语故事1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一,披着羊皮的狼
《披着羊皮的狼》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故事之一。
一只狼有一次披上羊皮,被牧人当作羊和别的羊一同关进了羊圈里,它正好可以随心所欲地吃羊。但是好事总不长久,因为有一天,牧人夜里进羊圈认出了狼。牧人把狼倒吊在树上,仍旧让它披着羊皮,用来告诫那些在周围活动的其它的狼。
有几个牧人经过时发现了,停下来要问那位牧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羊。再靠近些他们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羊,而是一只狼。
牧人说:"这就是我对待狼的方法,哪怕它披上了羊皮。"
寓意:事物的外表有时候会掩盖它的本质,所以我们不能只凭表面现象就作判断。
二,刺猬洗澡
刺猬洗澡,没有人愿意给它搓背! 刺猬洗澡,洗不掉肉皮上的泥!有两种意思,一是形容孤苦伶仃的人,二是治标不治本。
三,如意金箍棒
如意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书中说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后遗下的定海神珍铁,放在东海。金箍棒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是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在平常所见的各种金箍棒的形象是一根两头各有一段金色的箍,中间为黑色的铁棒。
寓意:现在多用来指代某个物体可以缩放自如,威力无穷。
四,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
以上就是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成语故事与教育意义的例子如下:1、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述了孔融在年幼时,将家中最大的梨子让给了哥哥姐姐,自己则选择了最小的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懂得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学会谦让和分享。2、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讲述了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为了复仇,每天卧在薪上、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