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成语故事,出人拔萃成语故事简短

  • 成语典故
  • 2024-09-09

打草惊蛇成语故事?【成语】:打草惊蛇 【读音】: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那么,打草惊蛇成语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成语故事15个简短

1、打草惊蛇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2、打草惊蛇,汉语成语,拼音是dǎ cǎo jīng shé,意思是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出自《南唐近事》。

出人拔萃成语故事简短

打草惊蛇成语故事1

【成语】:

打草惊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出处】:

明·吴炳《疗炉羹·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举例造句】: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十回:“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就会坏大事。

【成语故事】: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打草惊蛇的简短成语小故事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王鲁,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本来就行为不检,营私舞弊之事时有发生。当上当涂县令后,利用手中的权势,更是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搜刮了不少钱财,而衙门中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官吏。

见县令如此,也都心照不宣,互相勾结,串通一气,收受贿赂,对百姓敲诈勤索,无恶不作。百姓见了,个个摇头叹气,怨声载道。

后来,有人写了一份状子,告王鲁的主簿贪污受贿。王鲁接过状子,打开一看,却不免心中打起了寒颤。因为状子上写的那些主簿的罪行,都是证据确凿的事实,有些就是在他包庇纵容下干出来的。他在案卷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可是我这条藏在草中的蛇,却已受惊而有所警惕、戒备了。

亡羊补牢的故事

有人说:“心中有爱、有力量的人,就会沉静、内敛、不张扬,因为他分分秒秒都在体味丰富润泽的生之美;心底荒芜、脆弱的人,就会喧哗、浮躁、四处打草惊蛇,因为他在满世界寻找自己匮乏的东西。”本期民间故事将为你讲诉打草惊蛇的典故。

【成语】:打草惊蛇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打草惊蛇成语故事读后感

1. 【成语】:打草惊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举例造句】:做事要谨慎,以免打草惊蛇,让敌人有所警觉。

2.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当涂县的县令王鲁因贪婪而声名狼藉。他的下属官员也纷纷效仿,大肆搜刮民财。当涂县的百姓深受其害,希望能有机会揭露这些贪官的罪行。

一次,朝廷派遣官员下来巡察,百姓们看到了机会,联名上告县衙中的主簿等人贪赃枉法。这份状子送到了王鲁手中。王鲁草草看了一眼,便发现状子中列举的罪行与他自己的行为如出一辙,他惊恐万分,认为如果百姓继续上告,自己的罪行也将被揭露。他在状子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恐惧。

这八个字后来演变成了“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事不周密,导致对方有所警觉。

以上就是打草惊蛇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五、这八个字意味着,虽然你的目的是打击违法行为,但就像是在草丛中惊动了蛇一样,我已经感到非常害怕。六、后来,人们便根据王鲁这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形成了“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无意中惊动了隐藏的事物或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