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里面,讲的是诸葛亮凭借一己之力说服了东吴的谋士,联手东吴对付曹操,现常用来这个词来形容一对多的辩论,并以少胜多说服对方,也说明一个人才智以及口才了得。那么,舌战群儒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人公是诸葛亮。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曹操大军的威逼之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献城投靠了曹操。听闻这个消息,刘备放弃了樊城,去江夏刘琦处暂时避难。
曹操乘着胜利,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直逼江东蚂并禅,布兵在长江北岸,虎视着江东六郡。消息传到东吴,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扩蔽坦展资料
诸葛亮舌战群儒,群儒分别是:
张昭:刘备、诸葛亮没有能力战闷尘胜曹操,来东吴只是借兵,嫁祸东吴;
虞翻:曹操势力强大,不可轻视;
步骘:诸葛亮效法张仪、苏秦来游说东吴;
薛综:曹操是国之丞相,出师有名,不可抵抗;
陆绩:曹操是汉朝名臣之后;
严畯:诸葛亮强词夺理;
程德枢:诸葛亮没有真才实学。
舌战群儒的典故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三国演义》,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是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舌战群儒的事件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在曹操大军的威逼之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献城投靠了曹操。听闻这个消息,刘备放弃了樊城,去江夏刘琦处暂时避难。曹操乘着胜利,亲自率八十三万大军直逼江东慧李做,布兵在长江北岸,虎视着江东六郡。消息传到东吴,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鲁前衡肃表示自己愿意亲自到江夏,去请诸葛亮共同商议破曹大计。诸葛亮在鲁肃邀请下从江陵过长江,来到东吴地界。东吴的众臣很蔑视诸葛亮,在他见孙权之前,先将他安排在集贤堂与众官相会,都想扰迟杀杀他的威风。东吴的重臣张昭和顾雍等知道诸葛亮来意,于是纷纷向诸葛亮发难,而且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诸葛亮面对群儒,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以降曹必亡,曹军可以打败之理,说服众臣,驳得张昭“瞠目结舌,无言答对”;虞翻“面红耳赤,低头不语”。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舌战群儒的典故
首先,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该故事最早是出现森让告在《三国演义》中,它是来自于诸葛亮为了联合东吴去对付曹操,但是当时东吴只有鲁肃一人赞同,因此诸葛亮就和东吴反对的谋士进行了一场辩论,最后成功的说服了反对的人。因而就出现了舌战群儒这个词,来形容一人和多人一起滑闷辩驳,并成功的说服对方。
舌战群儒的技巧
在一对多的辩论中,需要合理的运用技巧,可以运用的技巧有先守后攻、语带双机、各个击破、语试磅礴等等此明。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这个词最早岁锋出现在三国演义里面,讲的是诸葛亮凭借一己之力说服了东吴的谋士,联手东吴对付曹操,现常用来这个词来形容一对多的辩论,并以少胜多说服对方,也说明一个人才智以及口才了得。
舌战群儒讲的是谁的故事
舌战群儒这个故事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服东吴联合起来去对付曹操,但是当时东吴只有鲁肃一个人支持诸葛亮,其他谋士都持反对意见,因此诸葛亮就和东吴那些持反对意见的谋士进行了一场以少对多的辩论,乎扰晌最后凭借一己之力成功的说服了反对的人。因而就出现了舌战群儒这个典故。
舌战指的是激烈争辩。儒指的是读书人。指一方同很多人进行辩论,并以超凡的口才驳倒对方。舌战群儒形容那些口才出众的人将对手说的哑口无言。在辩论中可以运用先守后攻、语带双机、各个击破、语试磅礴等各种辩论技巧去说服对方。
舌战群儒发生的故事背景是:东汉末年,刘表去世之后刘琮投降了曹操,当前的形势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十分不利。当务之急就是要联合东吴共同抵抗曹操。于是诸葛亮就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诸葛亮凭借自己超凡的口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等谋士说的哑口无言,孙李晌权最后终于同意与刘备联手。
成语
舌战群儒
拼音
shé zhàn qún rú
来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握搏亮舌战群儒。”
释义
舌战:旦此激模皮迅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以上就是舌战群儒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的全部内容,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唯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