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不释卷成语故事,手不释卷的寓言故事

  • 成语典故
  • 2025-01-27

关于手不释卷成语故事?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成语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那么,关于手不释卷成语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手不释卷的故事20字简写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简短

三国时期,刘备在读书时,每天都勤勉刻苦,即便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手中的书籍也常常不离手。他勤奋攻读的场景感动了很多人,大家都称赞他好学不倦的精神。成语“手不释卷”便源于此,用以形容人勤奋好学,手中的书本始终不愿放下。

详细解释

一、手不释卷成语的起源

三国时期,刘备虽然身处战乱之中,但仍然不忘读书学习。他的勤奋被大家所熟知,常常手捧书籍,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不愿将书放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被后人所称赞,并逐渐形成了“手不释卷”这一成语。

二、成语的意义

“手不释卷”意指手中始终拿着书,比喻人勤奋好学。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坚持,即便在繁忙或艰苦的环境中,也不忘读书进修。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故事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应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刘备的精神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手不释卷”这一成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手不释卷的故事30字

1、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没有受过太多教育。孙权鼓励他学习历史和兵法,但吕蒙总是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脱。孙权引用自己和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被孙权的话深深触动,从此开始努力学习,学问大有长进。

2、典故来源:《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提到:“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3、释义:手不释卷是指书本一直握在手中,形容人非常勤奋,总是不断地学习。

手不释卷的故事原文

1、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他很善于领兵打仗,多次立下战功,深得吴主孙市又的器重。但是,吕蒙从小就跟随孙权驰骋疆场,没有受到什么教育。

2、孙权见他年轻有为,而且身居要职,就劝他多读些史书、兵书,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3、吕蒙听了孙市又的话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读书应该是文人们的事,自己身为武将,只要能带兵打仗就行了,读书有什么用。于是,便推托道:“军队中的事情太多,而且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

4、孙权听后,责备他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5、过了一会儿,孙权又说:“B11bO吗,可以自己去挤出来。我自幼就爱读书,主持国家大事以亲,虽然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但我还是抽出时间去读些史书、兵书,收获很大。当年,汉光武帝连年征战,但他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忙里偷闹多读点书。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吕蒙简介

吕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初不习文,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概括

“手不释卷”的原义是手中总是拿着书卷,比喻勤奋好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成语故事如下:

故事: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轻时,因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却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写下来。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如今掌管军事大权,应多读一些史书、兵书,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以担当重任。

吕蒙一听主公叫吕蒙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 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 事情总没有主公多吧,并不是要吕蒙去研究学问,做一个读书人,只是要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孙权掌权前后读了不少的书,从中得到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本就是个聪明人,应该多读点书。”吕蒙问:“可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笑着说:“ 可先读些《孙子》、《六韬》 等兵书,再读《左传》、《史记》 等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 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吕蒙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以上就是关于手不释卷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率领3万士兵,用80余只船袭击荆州。他让水手们都穿着白衣,同时将大量精兵隐藏在船舱之中。在黑夜的掩护下,船队到达当阳江边,遭遇了烽火台的汉兵的盘问。吴军假装是商船,请求靠岸避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