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寓言故事50则成语故事

  • 成语典故
  • 2024-12-05

出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1、狐假虎威:出自《鹰鹯鸠狐》寓言,意指借助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他人。2、守株待兔:出自《守株待兔》寓言,形容人不靠努力而指望不劳而获。3、空穴来风:出自《空穴来风》寓言,意指出现不祥之兆,往往预示着祸事临头。4、掩耳盗铃:出自《掩耳盗铃》寓言,那么,出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寓言故事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白话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免费阅读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黔驴技穷、抱薪救火、愚公移山、杯弓蛇影、买椟还珠。

1、 黔驴技穷:黔地没有驴,好事者从外地运来一头驴,老虎刚开始害怕驴的叫声,后来开始冒犯它,发现驴只会踢,没其他本事,最终吃掉了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本领用完了。

2、抱薪救火:就是抱着柴火去救火,意为消除灾祸的方法错误,结果反而更加糟糕。这个成语出自于《使记魏世家》,魏国味地把土地割给秦国,最终只能让泰国更加强大,魏国走向灭亡,就好比抱薪救火一样。

3、愚公移山:思公虽然不能把山移走,但是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迟早可以被子子孙孙移开。思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最终两座大山被天帝挪走。这个故事让我们学会了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4、杯弓蛇影:这个故事是说乐广一个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看到酒里有蛇觉得恶心患病,其实酒里的蛇是弓上漆画在酒里的倒影,朋友解感后病彻底好了。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不能明察秋毫、弄清真相的人。

5、买椟还珠:意思为买来了装珍珠的木匣子,却把珍珠退回去公比喻没有眼光、不懂取舍。楚国人为了把珍珠卖个好价钱,就做了一个木兰的盒子, 可买东西的人却把珍珠还了回来,让人啼笑皆非。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下:

1、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4、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5、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6、滥竽充数,出自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寓言故事50则成语故事

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的解释

成语拼音pǐ jí tài lái

成语解释否:坏;泰:好;顺利。坏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成语繁体否极泰来

成语简拼PJTL

成语注音ㄆ一ˇ ㄐ一ˊ ㄊㄞˋ ㄌㄞ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否,不能读作“fǒu”。

成语辨形极,不能写作“及”。

近义词否去泰来、时来运转、苦尽甘来

寓言故事成语大全

南辕北辙、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

1、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释义】:想去楚国却往北走。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2、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义】:秦国 吕不韦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3、亡羊补牢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以上就是出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的全部内容,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