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行为一致的成语,形容两个人想法一致

  • 成语解释
  • 2024-06-28

思想和行为一致的成语?作言起行 [ zuò yán qǐ xíng ]:言行必须一致。言行相符 [ yán xíng xiāng fú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言行若一 [ yán xíng ruò yī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表里如一 [ biǎo lǐ rú yī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像一个东西。那么,思想和行为一致的成语?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形容说的和心里想的一样

志同道合 [zhì tóng dào hé]

[释义]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

思想行动保持一致的成语

1、吾谁与归:我同谁一起相处。指对志同道合者的寻求。

2、相知恨晚: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3、引为同调:同调:声调相同一致,比喻志趣相同。把某人视为是志同道合者或言论主张相同的人。

4、酒逢知己: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5、嘤鸣求声: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6、目击道存:眼睛一看便知道“道”存在着。后指声气相求,志同道合。

7、趣味相投:当然是指有共同的爱好.

言行一致另一成语怎么说

“知行合一”表达的是思想和行为要一致,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要实行一致。“知行合一”出自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分析“知行合一”的深层含义和运用语境。

第一,“知行合一”的词性分析。“知行合一”是个中性词,不暗含各种褒义和贬义,更强调的是要实现认识事物的道理同实行其实密不可分,可用作宾语等语法。

第二,“知行合一”中对“一”的理解。“知行合一”一词是王阳明关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命题,强调的是知和行的顺序问题,否定了“知”先于“行”,也否定了“行”先于“知”。所谓“一”,则是指二者同向同行,采取一致的方向。

第三,“知行合一”的运用。关于“知行合一”的分词解释: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所以,“知行合一”也被多所学校当作校风或校训,以此来激励莘莘学子力当“知行合一”的人。

第四,自身要践行“知行合一”。当我们已经了解到“知行合一”这一成语的概念和运用语境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真正将自己所学到和感悟道德良知等于行动结合起来,真正践行出良性,回馈社会,回馈祖国。

形容两个人想法一致

1、吾谁与归:我同谁一起相处。指对志同道合者的寻求。

2、相知恨晚: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

3、引为同调:同调:声调相同一致,比喻志趣相同。把某人视为是志同道合者或言论主张相同的人。

4、酒逢知己: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5、嘤鸣求声: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6、目击道存:眼睛一看便知道“道”存在着。后指声气相求,志同道合。

7、趣味相投:当然是指有共同的爱好.

8、一丘之貉: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9、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10、心有灵犀: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11、声气相求: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12、谊切苔岑:切:亲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13、相见恨晚: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14、异苔同岑:岑:小而高的山。不同的青苔长在同一座山上。比喻朋友志同道合。

15、一见如故:故:老朋友。

心和行动一致的句子

言行一致[yán xíng yī zhì]

[释义]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出处]宋·赵善璙《自警篇·诚实》

以上就是思想和行为一致的成语的全部内容,1、修身立节 xiū shēn lì jié :修养自身的言行,树立坚贞的节操。2、表里如一 biǎo lǐ rú yī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像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3、言传身教 yán chuán shēn jiào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

猜你喜欢